去哪游訊:六一來臨之際,重渡村完全小學開展“非遺竹編進課堂”活動,讓同學們一起探索非遺竹編的魅力,感受指尖上的精彩,22名師生共創意參與此次活動。

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文化,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被稱為“指尖上的藝術”,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萬畝竹海更是重渡溝的三大特色之一。
課堂上,指導老師從竹子的種類、用途、重渡溝竹編發展歷程、竹子與現代公共藝術空間結合等方面向同學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同時,向同學們展示了精美竹編工藝品,有外形精美的花籃、鈴鐺、栩栩如生的燈簍……給學生提供了一場視覺盛宴,激起了學生濃烈的興趣和好奇心。

為讓學生們更深入了解竹編制作工序,重渡村一位有著20多年竹匠工藝的馬師傅通過生動的現場演示,從破竹、刮青,到破竹篾、分層、抽絲,一邊熟練地手起刀落,一邊告訴同學們竹編所需要的材料都是由此而來。

指導老師又對竹子的編制過程進行講解和實操,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的編制方法:壓一挑一,挑一壓一。看著老師靈活翻轉的手指,同學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材料分發下來之后,從未接觸過竹編的同學和幾位老師認真細致地按照指導老師的方法學習制作扇子、鈴鐺掛件,每位同學和老師都小心翼翼地將竹篾在指尖一挑一壓,交相纏繞。很快,在同學和老師們的相互協助中,經過編篾、畫樣、剪邊、壓平、鎖口,一個個形狀各異的扇子和鈴鐺掛件就在手中誕生了,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大家都愛不釋手。



一片薄薄的竹篾,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祖祖輩輩心手相傳的智慧。此次“非遺竹編進課堂”活動的開展,結合重渡溝非遺竹編文化,讓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傳承家鄉竹編文化,與非遺竹編零距離接觸,不僅提高了動手力和創造力,也讓同學們在實踐中體會勞動的艱辛和堅持不懈,在竹編中感悟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并將這些精神運用到今后的學習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