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第一屆中國石榴博覽會在滎陽市隆重開幕,來自全國20多個省區的石榴基地負責人、專家學者、客商等800多人,攜近50多個石榴品種亮相大美滎陽。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石榴盛會。

本次博覽會以“互聯網+石榴”為主題,由中國園藝學會石榴分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主辦,鄭州市休閑觀光農業協會、滎陽市河陰石榴產業基地承辦。博覽會將持續到9月21日,共分石榴展區、農副產品展區、休閑觀光展區和房產展區,設展位136個。大家在品嘗全國多個品種石榴美味,參與吃石榴趣味比賽,還可以欣賞到房展、農副產品展等系列展覽。 石榴原產于地中海沿岸的伊朗、阿富汗等國,西漢時候引入我國,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一種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觀賞價值與保健功能于一身的優良果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石榴產業發展迅猛,面積和產量迅速增加,栽培技術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據統計,全國石榴栽植面積180萬余畝,年產量150萬噸,栽培面積和產量均超過了伊朗,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四川、陜西、河南、山東、云南、安徽、新疆等石榴主要產區的栽培面積、產量約占全國的90%。 自石榴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以來,河陰石榴一直被譽為“宮廷貢品,歷史名產,中州名果”。它最早產與中亞一帶,古河陰縣栽培石榴始于漢而盛于唐,是西漢博望侯張騫從西域引入。據《河南通志》載:“安石榴峪在河陰縣西北二十里,漢張騫出使西域涂林安石榴歸植于些。”康熙三十年(1692)《河陰縣志 山川志》云:“石榴峪去縣西北二十里,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歸植于此。河陰石榴味甘而色紅,且巨,由其種異也,有一株盈抱者,相傳為張騫時故物。舊志云,張騫入兜牛宮,仙女贈花植此。”民國六年《河陰縣志》云:“張騫泛槎,西見王母贈之,偶植于此,故名仙石榴。”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滎陽作為中國石榴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有著“中國石榴之鄉”的美譽。2000年以來,滎陽市委、市政府把河陰石榴作為邙嶺一帶農村經濟產業支柱和滎陽的名牌進行扶持推廣,確立了“核心突破、重點發展、連點成線、深度開發”的工作思路,使這一歷史名產煥發出新的生機。特別是2005年起,先后成功舉辦十屆河陰石榴文化節、兩屆河陰石榴花節,河陰石榴種植面積達 5萬余畝,結果面積達3萬余畝,年產量6000萬公斤,年創效益9.6億元,已經形成沿黃15公里的河陰石榴產業帶,為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滎陽市高村鄉劉溝村位于邙嶺之巔,河陰軟籽石榴的原產地,該村充分利用黨的好政策,讓傳統產業煥發出了新的光彩,把過去的荒山窮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劉溝村這個昔日的省級貧困村一躍成為中原地區農村溝域經濟發展的文明村、富裕村。同時,河陰軟籽石榴傳播到了四川、云南、貴州、山東等地,帶動了更多群眾發家致富。國家實施承包荒山50年不變和種樹每畝補助150元等一系列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村民們開荒種樹的積極性。村民們積極承包荒山,在山上種上了石榴樹,通過幾年精心管理,昔日的荒山已經變成了美麗的花果山和發家致富的“金銀山”。 劉溝村作為河陰石榴的主產區,以石榴為主的綠化面積已超過85%,基本保持原生態地貌,進一步改善了生態環境。 目前,劉溝村石榴種植面積已達4000多畝,人均純收入由2004年前的1200元上升到2014年的35000元;成為遠近聞名的石榴種植專業村,因特有石榴栽培技術,成功入選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河陰石榴栽培技藝被列入鄭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溝村因不斷壯大河陰石榴產業帶動群眾致富,而成為中原地區農村溝域經濟發展的一面旗幟。2007年劉溝村被確定為鄭州市32條旅游線路之一,2010年,河陰石榴主產地劉溝村,被確定為首批省級特色旅游村。2013年河陰石榴基地成功獲批為河陰石榴風景區。劉溝石榴花還被列入十大中國夏季賞花之地。 在經過了一次次改革發展富裕起來的劉溝群眾更是富而思進,他們正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大潮中規劃新的發展藍圖,建設美麗鄉村,謀求更快更好的發展,讓廣大群眾生活過的比石榴花還要紅火,比石榴果還要甜。 據悉,博覽會期間,舉辦“一帶一路”戰略與石榴產業國際化發展論壇、石榴生產與產業發展研討會、全國石榴優質產品評比及中國石榴產品、滎陽市農特產品展銷及商貿洽談會等。與會專家們共同探討如何在“互聯網+”和科技、金融等資源的有效驅動下,提升石榴品質,挖掘石榴文化,拉長產業鏈條,并進行石榴栽培、存儲、加工、物流、營銷等各環節的技術交流,加快推進全國石榴產業發展。
|